发布时间:2025-02-22 16:30:18 人气:
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生产“航母拦阻锁”?巨力集团的军工故事“近妖”10月30日,巨力索具公布了2024年度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截至当前季度,公司总收入为人民币15.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10.16%;归属股东净损失达人民币3,723,600元,相较于上一财年的盈利额度为人民币10,997,800元。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3年直至2017年5月,杨氏家族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巨力索具的股权进行了超过40次的大规模减持,累计出售股票数量高达4.2亿股,套现总金额超过人民币26亿元。其中,杨子本人曾七度套现,将其直接持有的3.75%的股份悉数售出,套现总额近人民币2亿元。
作为杨子商业帝国的核心,巨力集团的经营情况同样备受瞩目。面对全球市场竞争与经济转型的挑战,集团正谨慎地迈出每一个步伐。
互联网中流传着一篇与海军建设有关的热门文章,文章内容暗示中国航母用的阻拦索可能由河北巨力集团制造并出售后,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本文将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河北巨力集团是否真的涉足海军建设领域。
据了解,河北巨力集团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家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索具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合成纤维吊装带索具、钢丝绳索具、钢拉杆、梁式吊具、缆索、冶金夹具、链条索具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巨力集团在2010年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索具行业上市公司。根据该公司当年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客户群体覆盖了国内工业百强中的80%以上。此外,该公司的产品还被广泛应用于鸟巢、三峡、大亚湾核电站、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以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之中。
然而,近期互联网上却流传着一篇名为《工业大摸底》的文章,文章声称中国航母使用的阻拦索可能由河北巨力集团制造,并且该公司曾向美国出售了超过2000根阻拦索。文章还提到,早在2002年,一家美国公司就曾向河北巨力集团订购了数千根缆索,总价值高达128亿元人民币。对于这篇文章所述内容,河北巨力集团方面尚未作出回应。
那么,巨力集团究竟是不是爽文中的主角呢?对此,官方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犹抱琵琶半遮面,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总之就两个字——保密。
而官方的暧昧态度一下子就让股民们沸腾了,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近年来只要是出现了与航母有关的新闻,巨力的股价就没有低过。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的产品还曾应用于军事航空等高精尖领域,如为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提供特种配套索具。
对于网络上热议的巨力索具向美国销售价值百亿的缆索的传闻,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核实这一消息的真实性,我们对巨力索具历年年报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令人惊讶——在该公司近几年的年报中并未发现有关此项交易的任何表述。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财经类网站的相关报道,其中明确指出,贵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绳股份”)为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提供了大约80%的钢绳。然而,这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量颇丰,因为航母用绳不仅限于阻拦索,还可能涉及到航母上起重设备等使用的钢丝绳。因此,严格地说,我们无法确定贵绳股份是否正是为辽宁舰生产阻拦索的唯一供应商。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在查阅巨力索具的招股说明书时发现,在该公司成立之初,其并未将涉及这笔订单的存货、生产线以及合同负债转至新设立的巨力索具公司旗下,而巨力索具公司自成立以来同样未签署与这笔百亿订单相关的合同。此外,该公司的重大项目和重要客户名单中均未出现与这家美国公司相关的任何信息。
众所周知,公司在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时需接受严格的审计和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核批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家美国公司在巨力索具的订单记录完全是网络上的无端猜测。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认识到,由于索具行业市场规模的制约,即便是在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巨力索具,其财务表现亦难称出色。自2010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以来,该公司的净利润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甚至一度收到了来自交易所的退市警示函。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股权出售限制得以解除之后,作为主要股东的杨氏家族成员开始频繁减持股票,套取现金。据媒体粗略统计,在此期间,PG电子官方杨氏家族成员共实施了七次大规模的股票套现行为,将手中直接持有股份中的3.75%转化为约2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收益。
然而,近年来,巨力索具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在财务层面,尽管该公司在2023年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出现了亏损。此外,全球经济疲软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无疑给公司业绩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酷公司认为,巨力索具与航母用绳之间的关系并非网络上传言的那般紧密。尽管巨力索具在钢丝绳制造领域具有较强实力,但其产品应用范围远不止于航母。对于那些未经证实的传闻,我们应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